近日,全球高教评价机构——软科正式发布2025“世界大学学术排名”,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。作为国际公认的四大权威排名之一,ARWU凭借其客观、透明、稳定的评价体系,深受多国政府、高校及留学生的信赖与援引。
(图源:软科官网)
排名指标
(图源:软科官网)
校友获奖(10%):校友中诺贝尔奖、菲尔兹奖等顶级奖项获得者数量;
教师获奖(20%):教师获得#诺贝尔奖 及拉斯克医学奖等国际大奖情况;
高被引科学家(20%):入选全球前1%的高被引学者数量;
N&S论文(20%):在《自然》《科学》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;
国际论文(20%):SCIE和SSCI收录论文数量及质量;
师均表现(10%):师均学术产出效率。
排名亮点
l 哈佛大学连续23年排名全球第一,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紧随其后,名列前三位;
l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,分别位居全球第四和第六位;
l 亚太地区,清华大学位列全球第18位,蝉联亚洲第一;
l 英国今年共有8所大学入围百强;
l 澳大利亚共有5所院校进入TOP100;
l 马来西亚4所院校入围,马来亚大学位居大马第一。
马来西亚高校排名

在今年的排名中,马来亚大学仍然稳坐头把交椅,蝉联全马第一。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仅次于马来亚大学,继续保持全马第二,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则位列全马第三。至于位居全马第四的则是博特拉大学。
排名冲突
马来亚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58位,而软科排名处于 601-700 区间,这种跨榜单的巨大差异,恰恰暴露了不同排名体系的评价重心分歧。不过,这种排名差异通常不会显著影响HR对该校的判定。
一方面,QS排名在国内企业招聘中应用更为广泛。数据表明,92%的跨国企业HR明确表示参考QS排名。此外,QS 排名中雇主评价指标占比10%,马来亚大学在雇主声誉位列前几名,这也有助于提升其在HR眼中的认可度。
另一方面,虽然软科排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,特别是在科研机构和部分体制内单位较为受重视,但在企业招聘中,软科排名的影响力相对较小。所以,与其纠结关注哪个排名前,更应优先聚焦目标地区的相关政策。
软科喜好
每个排名都有自己的侧重点,软科也不例外,软科看论文、看引用时,“优质数据源” 多是英语期刊和数据库。比如一些欧洲小语种国家的顶尖工科院校,科研实力明明能打,却因为论文没大量发在英语期刊,排名总被 “压一头”。
此外,软科的核心指标几乎全是科研相关的,外加搞科研离不开钱,买设备、养团队、做实验。导致“经费多 = 科研潜力大” 的倾向,有些小而精的特色院校,比如专注艺术、社科的学院,虽然在自己领域里是 “天花板” 级别,但因为经费没那么多,没法批量产出科研成果,在软科里连上榜都难。
理性看待排名
正如教育界常说的:"没有完美的排名,只有适合的选择。" 马来西亚大学软科排名的争议,再次提醒我们:高校评价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竞赛。需综合考量学科优势、师资水平、就业前景等多重因素,才能做出最理性的判断。
或许,马来亚大学在软科榜上的位置不是最亮眼的,但能上榜并稳居本土第一,恰恰说明它的魅力与不可替代的价值。